石墨烯是迄今发现的最薄的二维材料之一。石墨烯的性质和性能显著依赖于其结构和形貌特征,例如层数、尺寸、缺陷(如划痕、褶皱)等,而石墨烯的结构和形貌特征表征则是揭示其结构和性能关系的关键。扫描电镜(SEM)具有纳米级分辨率、观测范围大、速度快等优点,在石墨烯表面污染物、褶皱和缺陷观测,生长机理研究和层数鉴定等方面独具优势,并被广泛应用。常用的支撑石墨烯的衬底大多分为单晶衬底和多晶衬底。与单晶衬底支撑的石墨烯相比,多晶材料的SEM观测中存在晶粒取向敏感的电子通道效应(Electron Channeling Effect,ECC),对多晶衬底支撑石墨烯的SEM的成像表征带来了干扰。此外,非惰性衬底暴露在大气中会生成表面氧化层(Oxidation Layer),而石墨烯覆盖的区域则依条件不同,氧化程度跨越完全不氧化到严重氧化。这种复杂的表面氧化异质性对石墨烯的SEM成像表征研究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。CVD法制备的多晶Cu基石墨烯,是典型的衬底为多晶而且表面有氧化层的衬底支撑石墨烯体系。用SEM对其进行观察,多晶衬底的电子通道效应、衬底表面氧化层和成像参数三者均会对石墨烯图像衬度产生影响,这就对SEM的可靠成像表征和结果解释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。在前期已取得的单晶衬底支撑石墨烯的SEM成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(Small, 2018,14, 1704190),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与化学学院的甘阳教授、张丹博士和指导的博士生黄丽(论文第一作者),与黄玉东教授、张飞虎教授、冯志红研究员合作,采用蔡司场发射扫描电镜(点击查看),通过系统深入的SEM成像表征研究并结合仔细的实验设计及模型分析,得以进一步探幽入微,一窥石墨烯的电镜成像表征的奥秘。1.成果甘阳教授课题组对多种多晶衬底支撑石墨烯体系进行了系统的SEM成像表征研究,包括一系列表面氧化程度及覆盖度不同的样品,如非氧化多晶Au基石墨烯(G/Au)、CVD法制备多晶Cu基石墨烯(CVD G/Cu)(衬底表面氧化,石墨烯局部覆盖或全覆盖)以及多晶Cu上覆盖人工转移石墨烯(G/Cu)。通过改变加速电压、工作距离以及样品台倾转角度,结合Raman、XPS和EDS等表征技术,探究了衬底表面氧化层、多晶衬底电子通道(ECC)效应以及成像参数对石墨烯衬度的综合影响,揭示了CVD G/Cu的反常图像衬度(石墨烯衬度的“Twinkling(闪烁)”现象)的形成机制。据此,他们发现,对于复杂的CVD G/Cu样品,在较大工作距离条件下成像,石墨烯对E-T SE探测器的主要成像信号SE1+SE2的衰减作用增强,使各晶粒内石墨烯较相邻衬底暗,即可实现衬底和石墨烯的正确区分。针对G/Cu和G/Au样品的SEM成像中ECC衬度的干扰问题,他们提出了两种消除多晶材料电子通道衬度的有效方法,实现了衬底和石墨烯的正确区分并有助于石墨烯层数的准确鉴定。▪ 方法一:通过图像处理软件逐一调节各晶粒的图像亮度,使各晶粒图像亮度相同,可消除晶粒间的电子通道衬度。▪ 方法二:在SEM成像过程中,改变样品台倾转角度,使相邻晶粒内满足电子通道效应的晶面取向相同,进而消除晶粒间的电子通道衬度(图4)。2.论文发表于JAP的文章在题目中借用了耳熟能详的儿歌《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(一闪一闪小星星)》中的“Twinkle”一词,寓意为上述多晶Cu基CVD石墨烯的SEM成像显示的石墨烯衬度“闪烁”现象。而发表于MRE的文章,则在题目中改写了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《Ashes to Ashes, and Dust to Dust(尘归尘,土归土)》,改为“Graphene to graphene, and substrate to substrate”,寓意为对于多晶衬底支撑的石墨烯的SEM成像表征,只有用合适的方法消除ECC,才能使其不干扰石墨烯的成像,达到正确区分石墨烯和多晶衬底、实现多晶衬底支撑石墨烯体系的可靠SEM成像表征的目的。